“一城一策”要坚守房住不炒底线

类型:行业热点 加入时间:2019-11-7 11:06:12 点击数:2521 来源:经济参考报


   房地产调控“一城一策”的背景下,房住不炒定位逐渐成为市场自觉,稳定地方经济增长的房地产路径依赖正被打破,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整体平稳有序。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复杂环境,必须要坚守房住不炒底线,深入落实房地产调控“一城一策”,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,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  商品房建在地上,挪不动,移不走。撇开区位特征,除了品质和架构方面的差异,其实世界各地商品房的差异并不太大。若考虑区位特征,商品房周围的生态环境、基础设施、人口规模、社会收入、商业发展、金融环境等因素,都将成为定价的重要参考。即便在相同城市,不同区位房价也会千差万别。而我国幅员辽阔,人口分布不均,城市发展水平不同步,区域发展存在差异,按照全国统一标准评估每个城市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,难免有失偏颇。

  因此,在坚守房地产调控“房住不炒”底线的基础上,按照“一城一策”要求,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房地产调控主动权,既可以发挥地方政府贴近当地房地产市场的优势,准确调节房地产供求关系,也可以明显减少全国性房地产调控政策执行中的“跑”“冒”“滴”“漏”现象,以及与地方房地产发展状况不适应的情况。同时,由中央对地方房地产调控政策进行监测和督导,可以防止地方政府出现利用房地产短期刺激地方经济的可能性,确保地方房地产调控方向不跑偏。

 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,地方产业还处于转型期,受外部冲击和内部转型的双重影响,地方政府稳定经济增长压力凸显,城市间经济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。个别城市“抢人”政策,曾一度引发楼市波动,冲击到楼市稳定预期,值得高度关注。

  众所周知,依靠房地产刺激地方短期增长代价极为高昂,特别是房地产的超前发展和繁荣,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向背道而驰,决定了地方政府必须要坚守房住不炒底线,认真落实“一城一策”调控要求。

  一是加快建设房地产市场监测体系。整合房地产交易、登记、税收、金融等信息,从宏观上深入把握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,从中观上动态了解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,从微观上准确定位房产交易流转。

  二是持续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。结合地方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主要矛盾,加强房地产市场执法,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,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严厉打击炒房行为。

  三是有效引导房地产市场理性交易。在土地出让环节,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理性拿地,避免出现“地王”。采用经济手段有效调节高价交易,避免市场形成房价刚性上涨预期。加强房地产市场舆论引导,增加房地产交易透明度,避免信息不对称引发市场心理异常波动。

  四是大力推进地方房地产市场运行规划。在房价涨幅明显偏高和房价高位运行的城市,着力调整商品房供应结构,支持刚需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需求,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。在房价低位徘徊和供过于求的城市,要合理去库存。

  五是构建完善地方房地产调控协商机制。加强住建部门、发改部门、金融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,建立定期会商工作机制,深入分析研判地方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和趋势,研究制定房地产调控措施,监测房地产调控政策实施效果。

  六是从严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。中央有关部门加强地方房地产市场运行监测分析,推进房屋网签备案信息全国联网,建立调控工作评价、考核和问责机制,科学评估地方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,及时对地方房地产调控政策“纠偏”和追责,确保房地产调控方向不跑偏。

  综合来看,坚守房住不炒底线的“一城一策”,有效平衡了地方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上的权责关系,符合楼市典型的区位特征。未来,还需要在“一城一策”基础上,加快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建设。

新闻资讯搜索

成交楼盘排行

绍兴市房地产信息网,www.sxhouse.com.cn

Copyright © 2009 绍兴市首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E-mail:sxhouse@163.com

绍兴市房地产信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
①凡本网未注明出处或注明出处为“绍兴市房地产信息网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、音视频及数据,版权均属于绍兴市首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

②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来源:绍兴市房地产信息网(http://www.sxhouse.com.cn)”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
③本网的转载件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“来源“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如擅自篡改,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如对内容有疑议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。

④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。

⑤本网站所有企业信息、项目信息及楼盘优惠、活动信息均由企业提供,并不反映任何本网之意见,本网不为其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
浙公网安备 33060202000083号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浙B2-20080042